

朗读者■ 周旭■ 经管系老师
“云贵川”的故事
有一位少年
名叫“云贵川”
80多年前他在贵州加入红军长征队伍
家中穷苦,没有名字
战友们就给他起了这样一个特别的名字——“云贵川”。
1935年的5月,中央红军转战至大渡河,在他们的身后,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圈步步紧逼。蒋介石电令大军,一定要在大渡河畔剿灭红军。
5月29日这天,四川泸定县,血色漫天。
“云贵川”和另外21位勇士踏上泸定桥桥头,
在他们面前,是横跨在大渡河上的十三根铁索,以及把守在桥那头的敌人军队。
勇士们攀着铁索,冒着枪林弹雨冲向对岸,创造了飞夺泸定桥的奇迹。
在这场殊死战斗中,22位勇士,平均年龄仅20岁左右,当场牺牲4位。
他们身后,千军万马走过了泸定桥。5个月后,毛泽东写下“大渡桥横铁索寒”
一个“寒”字,既是对严峻战事的真实描述,也是对红军战士们付出牺牲的彻骨痛惜。
今天,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,有一段斑驳玄黑的铁索,它正是泸定桥铁索的一部分。
“云贵川”的身份至今无从考证,根据战友们的描述,只知道他是一位苗族小战士,十六七岁,中等身材,眉棱和颧骨很高,脸上皮肤呈褐黑色,一双眼睛大而有神。后来,“云贵川”还在腊子口战斗中立下战功。
在中国革命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中,“云贵川”是一个人,更代表了一群人。
无数人像“云贵川”一样,没有留下任何照片,也来不及留下只言片语,但可以确定的是,这些勇士的青春和勇毅奉献给了中国革命,博物馆中的这段铁索,就是见证。
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与云贵川比起来,是多么的幸运。在珍惜这份幸运的同时,我们不能忘记云贵川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:无论在哪个时代,都要勇敢迈出前进的步伐。
编辑:新媒体中心
审编:曾盛国 张力本